2009年5月13日 星期三

三字經註解一

三字經簡解 

 



章炳麟增訂本

 




 



前言:三字經是宋朝王應麟(字伯厚)先生所作,內容大都採用韻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組,像一首詩一樣,背誦起來,如唱兒歌,用來教育子女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啟迪心智,時人覺得本書內容很好,紛紛翻印,因此廣為流傳,歷久不衰,直至今日內容雖有修改或增加,但主要結構並未改變,是一本難得的啟蒙讀本。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簡解:人初生之時,本性都是善艮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後來因為生活和學習環境的不同,差異越來越大。(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簡解: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隨環境的影響而改變,所謂先入為主,不可不慎!至於教育方法,應注重在使孩子專心,有定力。課業的選擇,要以專精為主,不要希求廣博。(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兒童與青少年心智的發展,十三歲以前著重在記憶,之後理解力逐漸成長,故十三歲以前應注重記憶念誦為主,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置。)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簡解:古時候孟子的母親,為了尋找一個對孟子有益的教育環境,不辭辛勞搬了三次家。(從墳場附近搬到市場邊,再三遷至學校旁。)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學回家,孟母當著他的面將織了一半的布匹剪斷,並且告誡他說:「求學的道理,就像織布一樣,必須將紗線一條一條織上去,經過持續不斷的努力,積絲才能成寸,積寸才能成尺,最後才能織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讀書也是一樣,要努力用功,並且持之以恆,經過長時間的累積,才能有成就。否則就像織布半途而廢一樣,一旦前功盡棄就毫無用處了。

 




 



五代時,有一位竇禹鈞(又稱竇燕山),遵照聖賢教誨的義理來教育子女,因此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都能光耀家門。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簡解:生育子女,若只知道養活他們,而不去教育,那是作父母的失職。老師教導學生,不只是知識、技藝的傳授,更重要的是教導學生做人處世的道理,使學生能夠與人相處融洽,做事有方法,活得健康愉快有意義。因此對於學生的要求一定要認真嚴格,不能偷懶怠惰,才能教出好學生。(嚴師出高徒,嚴是認真,一絲不苟的態度。要教出好孩子,必須父母與老師雙方面配合,也就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共同努力。)

 




 



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學習,是不對的!年紀小的時候,不肯努力、用功學習,等到年紀大了,還能有什麼作為呢?(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簡解:一塊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為有用的器具;人也是一樣,如果不透過學習,就無法明白做人處事的道理,不知道那些事合不合乎義理,應不應該做?

 




 



作子弟的,要趁著年少的時候親近良師、結交益友,好好學習待人、處事、應對、進退的禮儀。

 




 



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簡解:黃香是東漢江夏人,他在九歲的時候,就懂得孝順父母,夏天天氣熱的時候,他就用扇子先將父母的床鋪搧涼,再請父母就寢;冬天天冷的時候,他就先將父母親的被子睡溫暖,再請父母安睡。類似這種孝順的行為,是每一個為人子女所應當盡的本分。

 




 



東漢末年的孔融,才四歲的時候,就曉得禮讓兄長,將大的梨子讓兄長吃,自己選擇較小的。這種尊敬兄長、友愛兄弟的美德,應當及早教育培養。

 




 



首孝弟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簡解:做人第一重要的是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其次才是增廣見聞學習知識,明白數字的變化,並研讀古聖先賢的文章,來修養自己。

 




 



一是數字的開始,十個十是一百,十個百是一千,十個千是一萬,如此累積上去,可以無窮無盡。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簡解:古人以為構成生命現象與生命意義的基本要素是:天、地、人;「天」是指萬物賴以生存的空間,包括日月星辰運轉不息,四季更替而不亂。晝夜寒暑都有一定的次序;「地」是指萬物藉以生長的地理條件和各種物產;「人」是萬物之靈,要順天地化育萬物。三種光明的來源是指日、月、星。

 




 



維持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三種倫常關係,就是:君臣之間有道義,父子之間有親情,夫妻之間能相互尊重和睦相處。(君義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簡解: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循環運轉,永不止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變化是因為地球繞著太陽公轉的關係。

 




 



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都以中央為準互相對應。(如果沒有中心,就沒有東西南北,因此中心移動,方向也跟著改變。)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簡解:古人以木火土金水,為構成物質的五種基本特性,稱為五行,並將這五行的變化以數學的原理加以歸納,發現它們之間有相生相剋的關係,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相生的關係;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是相剋的關係。

 




 



十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有十個,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地支有十二個,都是古人計算時間的符號;地支用來計算每日的時間,如:子時是指凌晨11時至1時,丑時是指1時至3時,午時是中午1113時。天干與地支互相配合用來計算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六十年為一甲子)

 




 



曰黃道        日所躔        曰赤道        當中權

 



赤道下        溫暖極        我中華        在東北

 




 



簡解:黃道是太陽在太空中所運行的軌道,赤道是地球的中線,將地球分為南半球和北半球。赤道附近為熱帶,溫度極為炎熱,我們的國家,位置在北半球的東邊,因為上地面積廣大,所以包含了熱帶、溫帶、和寒帶。

 




 



曰江河        曰淮濟        此四瀆        水之紀

 



曰岱華        嵩恆衡        此五岳        山之名

 




 



簡解:我們的國家有美麗的山河,河川之中長江是第一大河,黃河是第二大河,還有淮河和濟水,這四條河最後都向東流入大海。(李白詩:黃河之水天上來,東流入海不復回。)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恒山,南嶽衡山。這五座山稱為五岳(嶽),是中國的五大名山。

 




 



曰士農        曰工商        此四民        國之良

 



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簡解:士是讀書人,士農工商這四種身份的人民,是組成社會、建立國家的基本份子。仁、義、禮、智、信,維繫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五種道理永遠不變,必須遵守不容許混淆。(仁是愛人利物;義是公正合宜,是正正當當的行為;禮者理也,是規規矩矩的態度;智是慎思明辨的能力;信是誠實不自欺,亦不欺人的態度。)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陸

 



有蟲魚        有鳥獸        此動物        能飛走

 




 



簡解:大地所生長的生物,種類繁多,像草木是屬於植物,遍及陸上及水上。至於動物有蟲、魚、鳥、獸,它們有的能在空中飛翔,有的是行走在陸地上,還有的生活在水中。

 




 



稻梁菽        麥黍稷        此六穀        人所食

 



馬牛羊        雞犬豕        此六畜        人所飼

 




 



簡解:稻米、高梁、黃豆、麥、黍(粘米)、稷(不黏﹀等,六種穀物是供人類所食用的主食;中國地大物博,各地氣候、風俗、民情不同,因此主食各不相同。馬牛羊雞狗豬,這六種動物是人類所畜養的,各有其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