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

1709論語《陽貨第十七》

1709論語《陽貨第十七》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是取譬引類,以啟發自己高遠的心志。),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音耳,近)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音志,記憶)於鳥獸草木之名。」

◎夫子說:弟子們!你們為何不好好學詩經呢?詩三百篇(實際是三百又五篇),詩可以()啟發自己高遠的心志,可以()觀察社會風俗盛衰,藉此了解政治得失,可以從而改善。(可以群)詩之教誨,溫柔敦厚,學詩可消除輕薄嫉忌之惡習,故可與人互相切磋,和睦相處。(可以怨)王道衰頹,政教不善,而作變詩以諷刺之,聞之者引以為戒,怨即指此變詩而言,雖怨而不違禮,故可以怨。自最近處來說,事父應當盡孝;從遠一點來說,事君當盡忠;學詩,可以興、觀、群、怨,便懂得事父事君之道。詩經三百篇中多有藉動植物設喻者,以鳥獸草木之名稱記述甚多,因此學詩可以增廣動植物的知識。學詩有益學者甚多,怎可不學呢?

【本章重點】
詩經本乎至情至性,故可興、可觀、可群、可怨、可事父、可事君,其至理在詩中;能興、能觀、能群、能怨、能事父、能事君,其功能在人為。

《補充資料》

藉由學詩可以明人倫、循理合道;通民情,可以移風易俗。涵養其中,必能終身受用不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