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陽善與陰善
善又有陽善與陰德之分。
為善而為人知是陽善,行善而不為人知,就是陰德。陽善只能享受博得名譽之福報,陰德天必賜以厚福。世人名譽超過了實質,必有奇禍。因為盛名是造物所忌,而有名望之人,大多只是博得虛名,缺少實際功德,因此名望之家,橫逆之事也特別多。
因此古人勸人:「勿使名過實,守愚人無虧。」人若毫無過失,而被橫加惡名,又能逆來順受,必是大有道德修養之人,子孫往往能突然大發。因此俗眼所見「為惡昌盛」之說,值得探討,因此,陽善與陰德,就只差別於明與暗之分罷了。
十、 是善與非善
既然行善,何以又有是善、非善之說呢?
舉例來講:魯國法律規定,若有人肯出錢去贖回被鄰國捉去做臣妾的百姓,政府都會依例付一筆賞金,作為獎勵。孔子的學生子貢,贖人卻不願意接受獎金,孔子知道了就罵他說:「你錯了,君子做事可以移風易俗,行為將成為大眾的規範,怎麼可以只為了自已高興,為了博得虛榮,就隨意去做呢?現在魯國富人少,大都是窮人,你這樣創下了惡例,則大家認為贖人接受賞金是丟臉的事,則以後還有誰贖得起人,從此以後贖人回國的風氣,將慢慢消失了!」還有一例:子路救起溺水之人,主人送了一頭牛道謝,子路收了起來,孔子聽到了說:「從此魯人必樂於拯救溺水之人。」因為一個肯救,一個肯謝,則會釀成風氣。以上二例,以一般人的觀念說,子貢不領賞金是廉潔的好事,子路接受贈牛,是一大敗筆,但孔子的看法卻與眾不同,孔子倒反稱讚子路,而責備子貢。因此說:凡人行善,不可只看行為,必須看他的流弊。不可只看現在,必看事情的結果。不可只論個人的得失,需看對大眾的影響。若現行似善,而其結果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善,若現行雖然不善,而其結果有益於大眾,則雖非善而實是善。舉此一例可以旁通,例如:不應該的寬恕,過份的稱讚別人,為守小信而誤大事,寵愛小孩而養大患.....等,都急待吾人冷靜檢討改善。
十一,偏善與正善
至於善有偏正,又當何講?
舉例說:從前呂文懿宰相【詞】職歸鄉,鄉民依然尊敬他如北斗星,看他如泰山,有一天,一鄉民醉後前去大罵他一頓,呂公不為所動,認為是醉人而不去計較。一年後,此人愈變愈壞,終於犯上了死刑重罪,呂公才後悔說:「當初若稍為跟他計較,送官懲罰,小懲足以為戒,也許今日不會促成此種大惡,都是吾當初存心過於忠厚,怕被誤為仗勢欺人,以致害了他 !」這是一個善心而作了惡事的例子。
再舉一惡心而行善事的例子:某地有次飢荒,暴民白天公然到處搶糧,有某富家告之於官府,官府卻一概不理,於是暴民愈為放肆,變本加厲,逼不得已,只好私自懲治暴徒,鄉里才為之平靜,而免大亂。因此說:人人皆知善是正,惡是偏。但若行善心而使事成惡,則是正中偏,若行惡心而使事成善,則是偏中正。這是為人處世應有的認識。
再舉一惡心而行善事的例子:某地有次飢荒,暴民白天公然到處搶糧,有某富家告之於官府,官府卻一概不理,於是暴民愈為放肆,變本加厲,逼不得已,只好私自懲治暴徒,鄉里才為之平靜,而免大亂。因此說:人人皆知善是正,惡是偏。但若行善心而使事成惡,則是正中偏,若行惡心而使事成善,則是偏中正。這是為人處世應有的認識。
十二、半善與滿善
還有半善滿善,又作何解?
易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就像把東西存進容器一樣,勤而積之則滿,懈怠不積則不滿。譬如以前有一女人,到廟裏燒香,想布施卻又家境困難,找遍身上只得二文錢捐獻,但廟裏主持高僧還是親自替她誦經懺悔祈福。後來此女貴為宮女,攜帶了數千金來廟布施,主持高僧卻只派了徒弟替她回向,因此她就開口問道:「我以前只捐二文,你就親自替我祈福,今天捐獻千金,你為何不替我回向?」高僧說:「以前布施雖小,心意真切,非老僧親勞,不足以報答。今日布施雖多,心意卻不如以前真誠,因此有人代勞即足也。」以此為例:「千金是半善,二文是滿善。」
還有以前神仙名鍾離,傳授呂洞賓點石成金之術,以利行善濟世,呂祖問說:「這種金會還原嗎?」鍾答:「五百年後,終究還要復原為石。」呂祖說:「這樣不是害了五百年後的人嗎?這種法術我不想學。」鍾說:「修仙要先積滿三千功德,你憑你這句話,三千功德已算圓滿達成,可以學仙了。」因此說:「為善必須發乎真誠自然,事後不牢記在心裏,則雖小善也能達成功果。若懷有企圖行善,施恩望報,就是終生行善,還是半善。譬如以錢財救濟別人,若能做到付出金錢,而心裏沒有感覺。付給其人,而像沒有其人。付出了錢財,而像沒有付出錢財。如此就是三輪皆空,一心清淨之境,則一文足以消千劫之罪,斗米也能種無涯之福。若施人而心不忘,施恩而望報,捨財物而心痛,那麼即使是萬兩黃金,也只半善而已。
還有以前神仙名鍾離,傳授呂洞賓點石成金之術,以利行善濟世,呂祖問說:「這種金會還原嗎?」鍾答:「五百年後,終究還要復原為石。」呂祖說:「這樣不是害了五百年後的人嗎?這種法術我不想學。」鍾說:「修仙要先積滿三千功德,你憑你這句話,三千功德已算圓滿達成,可以學仙了。」因此說:「為善必須發乎真誠自然,事後不牢記在心裏,則雖小善也能達成功果。若懷有企圖行善,施恩望報,就是終生行善,還是半善。譬如以錢財救濟別人,若能做到付出金錢,而心裏沒有感覺。付給其人,而像沒有其人。付出了錢財,而像沒有付出錢財。如此就是三輪皆空,一心清淨之境,則一文足以消千劫之罪,斗米也能種無涯之福。若施人而心不忘,施恩而望報,捨財物而心痛,那麼即使是萬兩黃金,也只半善而已。
十三、大小難易看動機 再論善有大小,有難易之理:古時有位叫衛仲達的人,任職朝廷為官,有一次精神解離,被攝入陰間,閻王命人呈現善惡記錄簿給仲達看,他發現惡錄攤滿庭院,而善錄只有一小捲而已。閻王又命人取秤來稱,大疊之惡錄簿,卻比那一小捲善錄簿輕。仲達好奇的問:「我才三十歲,那來這麼多的惡錄?」閻王答:「思念不正就已犯罪,不一定作了才算。」又問:「這小捲善簿寫什麼?」閻王答:「這是朝廷常興大功,要修三山(即福州)石橋時,你上書的奏章稿文。」仲達說:「我雖上書,朝廷並未採納,何以有此份量?」閻王說:「朝廷雖未採納,但你一念之善,普達萬民之身,若被採納,則善力更大。」由此可知,志在天下,善達萬民,則善雖小而功德大。若志在一身,善及一人,雖多也小。至於難易之善,就像修身克己一樣,必須從很難克服先克服,則小的過失也就自然不會犯。譬如江西舒翁,以二年教書所得的薪水,代繳他人的罰款,使人夫婦團圓。河北張翁,以十年省吃儉用的儲蓄,代別人償還債務,而救活他人妻女。鎮江靳翁,雖年老無子,也不忍娶幼女為妻。上述頃囊相助,體諒別人,為別人著想之善舉,這就所謂難捨處能捨,難忍處能忍的好例子,這種難為之善,才最可貴,而天降之福也必豐厚。無錢無勢之人,行善助人是比較困難,但若能盡力而為,在困難之中去行善,其價值也更為可貴,獲福也必更大。有錢有勢之人,行善積德是太容易,容易行善而不為,即為自暴自棄,正如俗語所言:「富而不仁如肥豬。」
十四、行善妙方有十味 行善的道理跟原則,上面已經說得很詳細。下面來談隨緣濟眾,行善積德的方法。與人為善敬愛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捨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生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