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日 星期一

6. 孟子【不動心的境界】

六、不動心的境界—在鄒絕
《孟子-告子下第十五章》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於版築之間,膠鬲於魚鹽之中,管夷吾於士 ,孫叔敖於海,百里奚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孟子已經在宋國住了一段時間,但是宋王偃自始至終都沒有和孟子會面。孟子也逐漸感受到宋王對王道思想和仁政主張並沒有興趣,想要在宋國推行仁政是不可能的事情,於是他決定離開宋國。
西元前三二五年,孟子和學生懷著沮喪的心情,由宋國返回鄒國。這時候魯國和鄒國正在交戰,鄒國的官員一個一個被殺,人民看在眼裡,卻無動於衷,也不去營救他們,這次的征戰,鄒國的官員死傷極為,國君穆公正為這件事而傷腦筋。
穆公聽說孟子要回鄒國,就迫不及待的召見孟子,並且對孟子:「這次鄒魯兩國交戰,我方的官員死了三十三人,受傷的也不少,鄒國的人民沒有一個人願意為自己國家征戰,也沒有人願意拯救死傷的官員,我想殺了這些沒有國家意識的人民,但是又殺不了那麼多;如果不殺他們,只要一想到他們這些可恨的行為,便怒火中燒,我正處在進退兩難的情境中,孟夫子您認為我該怎麼辦呢?」
孟子看了看穆公,以堅定的口吻說:「在這種上下離心、離德的情況下,應該要行仁政,而且要從照顧人們的生活做起,這樣才能獲得民心;得到了民心,人民才會為國家付出一切!」
穆公不接受孟子的建議,也沒有重用他,孟子師生一行多人,在鄒國一段時間之後,因為生活上的開銷大,他們手邊的錢所剩不多,生活開始陷入困境當中,不久就發生了「在鄒絕糧」的事件!
「在鄒絕糧」的這段期間,孟子的學生當中,有的默默承受這一切痛苦;有的敢怒不敢言,但是日常生活所呈現出來的言行舉止,巳經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這一切孟子都看在眼裡,知道在心裡,於是他很懇切的鼓勵他的學生,並且跟他們講了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和百里奚的故事,來勉勵學生如何走出困境。
孟子心平氣和的說:「舜年輕的時候,因為得不到父母的歡心,在歷山耕種的時候,常常仰天長嘆,他接受了各種折磨;後來帝堯派了他的孩子九男二女和一些官員來幫助舜;堯還把雨位女兒嫁給舜,官員帶領著牛羊和糧食,在田野上幫忙舜耕種,仰慕舜的讀書人,也紛紛來輔助他。不久之後,堯也把王位讓給了舜。」這時候,孟子發現巳經引起學生的注意了 ,就繼續往下說:
「有一天深夜,殷商武丁在熟睡的時候,忽然夢見一位名叫傅說的聖人,傅說的外表形貌清晰的留在武丁的腦海中。隔天早朝時,他仔細的觀察朝廷中文武百官的長相,沒有一個人和他夢境中的聖人是相像的,於是他就派遣部屬去民間尋找他夢中的聖人,部屬們拿著畫像挨家挨戶的去尋找,果然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在一群築牆工人中找到了傅,武丁就拔擢傅說為大臣,輔助武丁治國。
當國家尚在戰亂中,文王經過多方面的探訪,在市場中發位賣魚和鹽的小販——膠鬲,文王也舉用膠鬲來輔助國政。
管仲原先是牢獄中的階下囚,後來經過鮑叔牙的推薦,被齊桓公任命為卿,管仲提倡「尊王攘夷」的主張,並且輔佐齊桓公,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
孫叔敖隱居在海濱,也被楚莊王擢用,他曾經在期思這個地方徵召民工來排除地方上的積水;又在雩婁〈現今河南商城〉興辦灌溉農田的事宜,成效卓著,因而更受楚莊王的重用。百里奚原來是虞王的大夫,虞國在被晉滅亡時,曾被晉國擄走,晉國把百里奚當作是「陪嫁之臣」送入秦國,後來他出走到楚國,被楚國所捕捉到,之後又再被秦穆公以五張黑羊皮贖回,進而重用他,封他為大夫,後人稱他為五羖大夫。」
孟子一口氣舉了六個歷史上名人為例子,來鼓勵學生在困境中要越挫越勇,不要被困難所擊倒,他又意猶未盡的說:「老天爺如果想要把極為重大的職務或責任賦予某個人身上,一定會先磨練他的心性和意志,使他的筋骨疲累不堪,使他的身體腸胃飢餓難耐;不僅如此,更會使他的身家困乏不繼,連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會受干擾、招惹麻煩!老天爺會降下這些困難給他,就是希望能磨練他的性格,洗滌他的心靈,增強他秉賦中的特質,彌補他秉賦中所欠缺的部分。」
「一般人經常是有了過錯,經過別人提醒或自我反省後,才知道要改過向善;遇到挫折心情紛亂,思緒困頓時,才知道要奮發圖強。不僅個人需要如此的接受磨練,就整個國家的防衛能力來說,如果一個國家的內部,缺乏執法的大臣和輔政的謀士 ,外部也沒有強鄰外患的侵擾,這種處於安逸的國家,是很容易走向滅亡!」
最後孟子留下一句名垂青史的嘉言:「憂慮患難可以磨練人的心性,使人得以生存;安逸享樂會腐化一個人,使人慢慢走向死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經過孟子苦口婆心的勸說,在場的學生們,個個精神為之一振,不再畏艱困的環境而灰心喪志,決定提起精神再繼續奮鬥!

【啟示】
在人生的旅程中,不可能一生平順如意,必然會遇到不同程度的困境,如何挺直腰桿子,英勇向前行,這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困難的處境可以激發內在蘊藏的潛能和智慧,可以磨練毅力、淬煉心志,使一個人更堅強、更完美。製作精美的陶瓷器,如果沒有經過高溫烈火的燒製,一定不能裝盛一百度的熱水;平靜祥和的波浪,如果不是因為風暴襲捲而拍擊岸邊的石塊,就不能激起漂亮的浪花;人要是沒有經歷困境的洗禮,便無法營造更多采多姿的人生。
逃避困難是弱者的選擇,面對困難才是勇者的作為;當你面對陽光時,陰影必然會退到你的背後;當你勇敢面對困境時,所有的困難一定會一一被你克服。台灣有一句俚語:「把吃苦當作吃補!」和把孟子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相同的意思,一般人只知道要調補自己的身體,卻不知道要藉著各種困境來磨練自己的心志與毅力, 「吃苦」 正好可以「補」足人們的心志和毅力。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畏懼、也不要退縮,而是要勇敢的面對它,要樂觀的迎接它!
讓我們試著回想看看,以前遇到困難的時候,是否心生害怕而退縮不前呢?當時的心情如何?讀完這則故事之後,如果再度遇到困難的時候,是否會勇敢的去面對困難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